劉鵬/文 NFT《Non-fungible Toke,非同質化通證》正通過數字藏品『飛』入尋常百姓視野。
如果說2021年6月支付寶與敦煌美術研究所基於螞蟻鏈發行的兩款付款碼皮膚NFT——敦煌飛天和九色鹿,開啟了數字藏品發展元年;那麼,2022年則可以定義為數字藏品爆發式增長的一年。
有據可證的是,各路資本正湧入數字藏品領域,爭搶通往元宇宙的入場券,其中既有阿裡、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平臺資本,又有上市公司產業資本,後者在A股形成了『數字藏品』概念股。
不止於此,地方國企、地方電視臺、文交所、視頻平臺、各地景區,還有很多個人資本突然進入這一新興領域。
與之相隨的是,數字藏品平臺搭建的第三方服務需求火爆。
不可否認,在數字經濟發展大潮下,文化藝術行業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激發了人們對於文化藝術的興趣,催生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風口。
但是火熱的另一面,目前行業發展已出現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現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我們通過天眼查查詢相關企業工商資料發現,有的企業註冊資本雖然達到千萬元級別,但實繳資本為零,且企業實控人此前並未涉足互聯網或者文化領域。
同時,數字藏品領域的瘋狂炒作的風險苗頭已經出現,『發售秒光』現象頻見報端,原價不到十幾元的數字藏品在二級市場轉讓價幾千到幾萬不等、甚至一度高達上百萬,炒作氛圍濃厚,其中不乏『坐莊』嫌疑;此外,數字藏品平臺被黑客襲擊泄露客戶信息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些現象的發生與行業處於野蠻生長階段有關,目前,數字藏品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度和監管處於空白地帶。
行業發展再次跑在了監管前面。
這也亟待相關法律和監管的明確,以厘清行業發展的規則和邊界。
數字藏品概念目前缺乏相對清晰的界定。
百度百科詞條將其通俗定義為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
不過,從目前觀察到的情況而言,數字藏品應用的領域不斷在泛化,從起初的文化收藏,擴展到飲食、化妝、百貨、酒類、音樂、旅遊等行業,有種萬物皆可NTF、萬物皆可『藏』之勢。
這意味著,數字藏品會與更多尋常百姓相關聯,有潛在的涉眾風險。
除發行定價不透明之外,從數字藏品的發行流程來看,本質上與此前火熱的ICO代幣發行並無二致,隻是底層資產由虛擬的代幣換成了虛擬的圖片、頭像等標識,同時有些平臺很容易滋生非法集資的風險,ICO跑路騙局就是前車之鑒。
從境外的監管動向看,有些NFT跨越了收藏品與金融資產之間的界線,有些國家地區也在加強研究,擬把NFT認定為證券。
我們注意到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銀行業協會、證券業協會曾就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發出倡議,意在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
不過,除了風險提示,數字藏品行業發展離不開監管制度和規則的及早厘清,以向市場傳遞明確的監管預期,也可堵住科技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漏洞,避免數字藏品走入『幣圈陷阱』,讓行業走在法治的軌道上。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
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劉鵬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金融機構新聞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