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讀創財經晨匯|① 深圳出臺企業穩增長獎勵實施細則②比特幣或跌至5000美元。

【深圳經濟新聞聯播】

深圳出臺企業穩增長獎勵實施細則:對軟件和互聯網企業每家最高獎勵不超1000萬元

12月5日,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佈《深圳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企業2022年下半年穩增長獎勵項目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對成長性良好的軟件、互聯網企業給予一定獎勵。

今年7月發佈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紮實推動經濟穩定增長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軟件、互聯網等行業穩定發展。

在此基礎上,深圳市工信局制定了《實施細則》,對相關獎勵措施進行細化。

《實施細則》提出,對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不低於23%的軟件和互聯網企業,按照不超過下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量的1%再乘以折扣率予以獎勵。

對2022年度落戶深圳、營業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的軟件和互聯網企業,按不超過2022年營業收入的1%予以獎勵。

《實施細則》對每家企業最高獎勵不超過1000萬元。

對於同時滿足條件的企業,按『就高原則』予以獎勵。

深圳《穩經濟接續政策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項目實施細則》發佈,全力紓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

12月5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發佈《穩經濟接續政策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項目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

《實施細則》指出,為貫徹落實《深圳市關於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若幹接續政策》,將通過實施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補貼,全力紓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實施細則》顯示,此次扶持標準為:銀行的業務獎勵按照實際發放貸款金額×0.5%計算,保險公司的業務獎勵按照實際承保貸款金額×1%計算。

2022中國城市創意指數發佈,深圳位列第三

12月4日發佈的2022中國城市創意指數《CCCI 2022》顯示,今年中國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穩步增長,大部分城市創意指數有所提升,前十強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香港、成都、重慶、蘇州、南京,深圳位列第三。

報告顯示,深圳穩居中國城市創意第一陣營,文化產業發展仍需加大力度。

2022CCCI指數深圳排在第三,其中,專利申請總量和專利申請授權總量位列榜單第一,說明創新精神已經成為深圳文化的靈魂,創新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此外,深圳文化事業費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文化產業增加值等指標排名名列前茅,說明深圳具有濃厚且穩定的文化發展氛圍,文化事業的發展迅速。

5家深圳企業入圍全國供應鏈示范企業

『2022年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業名單』近日由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家單位聯合公佈。

深圳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在上一輪5家企業入選的基礎上,新增華為技術、中興通訊、優合集團、九米信息、中電投資等5家企業。

深圳是中國供應鏈服務理念發祥地,也是中國供應鏈服務企業的集聚地。

現代物流業一直是深圳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據統計,全市物流企業約8萬家,其中供應鏈服務企業超4000家,數量占全國80%以上。

以怡亞通、東方嘉盛、朗華、越海全球、華富洋等為代表的供應鏈管理服務龍頭企業均聚集於深圳。

2021年,深圳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增長9.8%,超六成深圳物流與供應鏈企業營收實現增長。

針對供應鏈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深圳按不超過項目投入的20%給予資助,最高資助500萬元;針對供應鏈企業經營性貸款貼息,按不超過30%給予貼息,最高資助300萬元。

【國內財經新聞】

人民幣匯率走強,外資增配中國資產

12月5日,人民幣匯率強勢反彈,重返『6』時代。

伴隨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外資也在加速流入。

數據顯示,12月初僅三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就凈流入A股超過200億元。

外資機構表示,看好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建議增配中國資產,看好A股長期投資價值。

美國資管巨頭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股票團隊認為,相對全球其他市場,其對中國股市可能展現出的投資前景表示樂觀。

高盛表示,繼續給予A股市場『高配』的建議,預計2023年A股估值會明顯回升。

5年期以上LPR下調概率大幅上升

央行降準0.25個百分點,昨日正式落地。

本次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

有專家認為,本次降準落地後,12月5年期以上LPR下調的概率大幅上升。

考慮到本次降準降低了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疊加9月以來商業銀行啟動的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這一因素,即使MLF利率在12月保持穩定,5年期以上LPR下調幾乎已成定局。

經濟學家認為,在『寬信用』政策組合下,實體部門信貸需求有所回暖,但從絕對水平來看仍處於相對低位。

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恢復節奏和恢復效果仍存在不確定性。

在實體部門內生信貸需求完全修復前,LPR下調存在必要性。

專家預計,明年1月,5年期以上LPR或繼續下調。

『新五條』後首批定增方案出爐,房企再融資隊伍持續擴容

12月5日,福星股份發佈定增預案,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3.4億元,用於旗下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

當天稍晚時候,華發股份、嘉凱城亦披露定增方案。

這意味著,『新五條』發佈後,首批定增方案正式出爐。

更多房企加速入列。

當日,招商蛇口、外高橋和金科股份3家公司分別宣佈,籌劃發行股份並購資產或定增募資支持公司的房地產業務。

中國顯示面板產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一

記者日前從工信部獲悉:作為數字時代信息呈現的主要載體和人機交互的基礎窗口,近年來,中國新型顯示產業不斷跑出『加速度』、邁上『新臺階』,顯示面板年產能達到2億平方米,產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升級信息消費,壯大數字經濟的重要力量。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顯示行業產值約5868億元,較10年前增長近8倍;顯示面板出貨面積約1.6億平方米,較10年前增長7倍以上;產業規模與顯示面板出貨面積在全球市場的占比分別提升到36.9%和63.3%,成為全球第一。

在LCD(液晶顯示器)領域,國內企業已突破技術壁壘實現並跑,並在技術、產品、市場份額、成本、效率等方面形成領先競爭力,全球市占率超過70%。

在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領域,國內企業已掌握核心技術,並向高刷新率、像素排列等技術創新領域拓展,生產規模快速擴大。

其中,中小型OLED市占率快速提升,統計顯示,今年三季度,國產智能手機OLED面板市場份額已經占據全球市場的30%,比去年同期提升10個百分點。

此外,在微顯示、印刷顯示、激光顯示等新一代顯示技術上,中國正在迎頭趕上,技術和產業鏈突破在即。

【國際財經新聞】

全球11月再掀『加息潮』:G10貨幣央行總計升息350個基點

全球絕大多數經濟體仍在面臨通脹高企的巨大隱患,各國央行在11月加息的速度和規模都再次增強。

在全球交易量最大的10種貨幣(G10貨幣)中,議息會議定於11月召開的6家央行全數提高了基準利率,總計加息了350個基點。

根據會議日期先後,加息的6家分別是澳洲聯儲、美聯儲、挪威央行、英國央行、新西蘭聯儲和瑞典央行。

而另外4家——歐洲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在11月沒有會議。

截至11月末,這10家央行今年年初至今已經累計加息了2400個基點。

美國經濟衰退預期升溫,華爾街三大投行齊聲唱空美股

近日,市場逐步消化美聯儲放緩加息節奏的預期,美股出現明顯反彈。

數據顯示,自11月份以來(截至12月5日),道指、納指、標普500指數分別錄得5.18%、4.31%、5.16%的漲幅。

不過,華爾街三大投行卻陸續發出對2023年美股行情的悲觀預測,認為美股明年還將下跌20%以上。

其中,摩根士丹利預計,標普500指數將在2023年前四個月下跌24%,到3000點至3300點附近。

其首席投資官邁克·威爾遜稱,美國經濟的持續下滑將導致越來越多的公司下調盈利預期,影響股票估值。

美國銀行預估,2023年美國一季度GDP或出現幅度為0.4%的負增長,標普500指數最低將下探至3000點。

同時,美國銀行還警告,美聯儲的量化緊縮(QT)方案將嚴重影響市場流動性。

德銀則預估,美股將於2023年年中觸底,在明年上半年標普500指數將首先反彈至4500點附近,然後將在三季度暴跌25%,原因在於屆時美聯儲的緊縮政策將導致美國經濟步入全面衰退。

比特幣今年跌七成還不夠?渣打稱明年有可能跌至5000美元水平

當地時間周日(12月4日),渣打銀行在題為『2023年金融市場的意外』的報告中列舉了該行認為可能會出現的、被市場低估的一些行情,而比特幣的再度暴跌就是其中之一。

渣打銀行預測,明年比特幣存在暴跌至5000美元的可能性。

今年年初至今,比特幣已經累跌近70%,現報17073美元。

如果行情真如渣打銀行的說法,這意味著該加密貨幣將較當前的水平再跌七成。

渣打銀行並不是近期唯一對比特幣看跌的機構。

此前,麥樸思認為比特幣可能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再暴跌超40%至1萬美元;查理·芒格更是將加密貨幣批評為對『綁架者』有利的貨幣。

特斯拉中國:主動減產說法不實

周一有傳言稱特斯拉計劃降低其上海工廠的產量,可能會使得特斯拉上海工廠本月的產量減少大約20%,這也是特斯拉首次自願減少上海工廠的產量。

特斯拉中國有關人士12月5日晚對媒體表示,經過內部確認,可以明確上述關於減產的說法均不屬實。

同時,根據12月5日晚特斯拉發佈的銷量數據,特斯拉11月在中國市場交付量突破10萬輛,環比增長約40%,同比增長達到89%。

『月銷10萬輛,這是上海超級工廠的最新答卷』特斯拉中國有關人士介紹說。

雖然出面澄清了謠言,但在市場情緒拖累下特斯拉周一仍然收跌6.37%,也是近兩周最大單日跌幅。

【今日交易提示】

新股申購:星源卓鎂、華新環保

新債申購:會通轉債

新股上市:無

新債上市:無

讀創財經綜合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