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聯儲、歐洲央行正瘋狂地以負利率交易17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券時,似乎全球的流動性並沒有被『鎖定』。
瑞士信貸研究所(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於2019年10月21日發佈的第十版《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資產增長2.6%,達到360萬億美元,但其中大部分資產仍然在『沉睡』,這些資產在等待著通過創新的市場釋放並流動起來。
『流動性』作為一項衡量資產效率的指標,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特別是在全球金融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流動性往往被當作投資的首要考慮因素。
根據資產基準研究(Asset Benchmark Research)對近800名參與者的評估發現,確保獲得流動性是被調查者提到的首要目標,其次是通過對沖市場風險來保持現金流穩定性。
當以區塊鏈為基礎設施的數字證券出現,為進一步提升全球資產的流動性水平創造了更多可能。
流動性到底是什麼?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首次提出流動性的概念,他認為流動性是衡量不同類型資產變現能力的指標,因為貨幣可以在任何時候轉化為任何資產,流動性極強,所以人們更願意選擇持有貨幣以保持最大的資產流動性,這就是著名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在市場術語中,『流動性』表示為資產的一個特征,它與資產的價格、當前價值、購買的便利性以及交易雙方退出特定資產類別的能力相關。
一項資產的購買成本越低、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的速度越快、出售時價值損失越小,它的流動性就越強。
從傳統金融市場的角度看,流動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融資和市場。
融資流動性通常與信貸或融資機制的可獲得性有關,後者允許金融機構借入資金或利用杠桿。
市場流動性代表了市場參與者或整個市場在不影響整體價格的情況下吸收大額購買或銷售的能力。
市場流動性與資金流動性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動態關系。
當資金流動性充足時,交易者就有足夠的資源為交易頭寸融資,從而緩解價格沖擊,使市場具有流動性。
加密金融實驗室認為,流動性是金融資產成熟的標志,但隻有那些擁有合適基礎設施的資產類別才具備流動性。
許多成熟的金融資產類別仍然高度缺乏流動性,因為它們並沒有具備流動性的基石。
比如ABS(資產支持證券)、REITs(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等,由於其載體主要是信托計劃、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計劃,並由各銀行相互持有,大多選擇持有到期,從而導致二級市場流動性較弱。
同樣,其它擁有合適流動性框架的資產類別,在最初幾年也無法達到相應的流動性水平。
通常來說,公開上市(IPO)的股票比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更受公眾歡迎,因為這些股票通過更大的交易量、更連續的報價和更微妙的價格影響,實現了較高的流動性。
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不具備在公開市場交易的能力,因此不能迅速轉換為現金,其要比上市公司具有更大的投資風險。
資產的流動性與資產定價成負相關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流動性效應。
如果投資者想要出售某些流動性較差的資產,就不得不接受嚴重的『非流動性折扣』的風險,需要以一定折扣作為代價提前或在某些條件下退出投資。
在大多數情況下,非流動性資產因流動性弱導致的流動性折價幅度在20%-30%之間,比如限售股就屬於一種流動性受到限制的資產類別,投資者在出售這些資產的過程中,將不得不接受一個較大的流動性溢價折扣,具體折價多少,要考慮市場因素、行業因素、公司內在因素等。
市場因素要從市場規模、市場需求、市場壁壘三個方面來考慮,以上三個指標越高,流動性越強,流動性折價越低。
不同的行業流動性折舊也不盡相同,傳統企業要比創新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小,流動折扣率相對較低;公司內在因素則包括公司規模、財務健康程度、核心競爭力、未來發展能力等。
另類資產市場的數字化轉型
所謂另類資產(Alternative Assets),是指投資於傳統股票、債券和現金之外的金融和實物資產,如房地產、證券化資產、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大宗商品、藝術品等,其中證券化資產就包括了次級房貸為基礎的債券以及這些債券的衍生金融產品。
預計到2023年,另類資產市場的規模將增長至近14萬億美元。
私募股權,比如Uber或Airbnb等創業公司的股權,通常在企業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隻能向風險投資家、私募股權集團和其他高凈值人群開放。
這些類型的投資具有內在風險,但這類創業企業一旦獲得成功,就會給投資者創造出巨大價值,而更多的中小投資者卻沒有渠道享受到這一紅利。
這些資產雖然蘊藏著價值,但最大問題就是非常缺乏流動性。
私募股權的流動性不足並不是因為投資者不感興趣,其問題在於交易過程中不斷的摩擦、高昂的成本、無休止的延遲和人工轉移過程帶來的風險。
違規行為可能導致經紀商和發行人受到嚴厲處罰,導致基金經理不願讓交易『自由進行』,因此禁止二次轉讓,這使得投資者幾乎不可能提前退出或清算,除非出現收購或IPO這樣觸發流動性的事件。
而數字證券的出現為私募股權這類缺乏流動性資產的數字化轉型創造了機會。
如果將互聯網比喻成信息高速公路,那麼區塊鏈則是資產高速公路。
區塊鏈上的數字證券可以和現實資產進行錨定,數字證券在區塊鏈的流動就代表著資產在區塊鏈上自由流動。
到目前為止,許多數字證券平臺都在沿著這樣一條路徑行進:向特定類型的投資者提供代表所有權的可編程數字證券,在啟動交易前對買賣雙方進行資格審查,並提供一個可重復、即裝即用、嵌入常用法律條款的自動化合規協議。
所有權分割和自動轉讓有助於買方和賣方之間的合規交易,從而消除摩擦,降低過程中的成本和風險,允許發行方/保薦人放松轉讓限制,並引入更大程度的流動性。
最終,基於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數字證券將使擁有部分所有權成為可能,通過接入全球數百萬億的資產池,並將各類資產分割成更細粒度的份額,以此降低中小投資者的投資參與壁壘。
投資者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擁有商業建築、早期股權、公司債券、單戶住宅等不同類型資產的所有權,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通過標準化的數字證券對所持資產進行無限組合,從而可以讓投資者搭建自己的資產組合。
數字證券以實時結算的方式,在不給任何一方帶來風險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所有權轉移。
發行者通過創建可編程規則,允許直接進行二次轉賬,而無需手動批準交易。
自動合規協議根據發行者和法規要求檢查每個請求,隻允許經過合規檢驗的傳輸發生。
從本質上講,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價值在區塊鏈上的自由流動,這將極大促進大多數資產類別流動性溢價的最終釋放。
然而,數字證券生態系統尚未完全形成,行業標準和通用技術更多地處於開發探索期,很多國家對於數字證券的監管也還停留於論證階段。
或許還需要再經過一段時間,數字證券才能成為中小企業融資和市場投資的主流選擇,不過新興事物總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前方的路雖然不是很清晰,但區塊鏈時代的大潮已經來臨。
數字證券就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將融資方、投資方、發行平臺、監管機構、其他服務機構(法律、托管等)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推開通向未來的資本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