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驅動貿易金融發展路徑研究——以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為例。

摘 要: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能夠為貿易金融行業帶來顛覆式創新。

提出區塊鏈驅動貿易金融『創新動力系統—創新能力系統—創新生態系統』三大要素協同的『三位一體』框架。

通過對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分析,明確了區塊鏈技術能夠提升貿易金融平臺在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服務能力,以及增強貿易金融平臺治理及監管能力,並提出區塊鏈進一步驅動貿易金融發展的建議。

1

貿易金融的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1.1 貿易金融的概況

貿易金融是指商業銀行在貿易雙方債權債務關系的基礎上,為國內或跨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提供的貫穿貿易活動整個價值鏈、全程全面性的綜合金融服務。

伴隨全球化的進程,全球貿易量顯著增長。

WTO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貿易規模已達19.7萬億美元,這使得能夠降低貿易風險的貿易金融服務越來越受進出口商的青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貿易大幅萎縮,部分產業鏈受阻甚至中斷。

疫情環境下,貿易方為緩解風險,對貿易金融產品有了更大的需求,對跟單貿易金融的需求也顯著增長。

當前貿易金融的服務和產品種類豐富多樣,各種服務和產品能夠適應市場不同的需求。

根據產品的類型和功能,可以將當前貿易金融的主要業務分為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基礎服務包括貿易結算和貿易融資;增值服務包括信用擔保、保值避險《風險管理》和財務管理咨詢。

1.2 貿易金融發展瓶頸

在貿易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貿易金融模式在各場景中都遇到了瓶頸,主要是由於傳統貿易金融模式尚未解決以下問題:

1.2.1 數據孤島。

貿易流程涉及眾多交易方,其信息數據化程度參差不齊,不同系統之間難以互聯互通,使得數據傳遞效率低下。

尤其是中小企業往往缺少足夠的信息支持,致使金融機構不得不提高授信門檻以降低風險,這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成本。

1.2.2 信息真實性難證實。

跨國貿易受到地域、文化等限制,信息嚴重不透明、不對稱,使得虛假信息排查難度大、成本高,金融機構難以對貿易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證實。

1.2.3 信用難以傳遞。

金融機構對鏈條上的一家企業進行評估授信後,該信用難以隨著貿易鏈條進行傳遞。

而跨境貿易涉及的貿易鏈條往往長且復雜,導致金融機構無法觸達鏈條兩端更多的參與者。

1.2.4 對賬成本高。

供應鏈中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均需要定期對賬,以降低供應鏈整體的風險。

但是傳統貿易金融模式的對賬成本較高,且對賬操作較為困難。

2

區塊鏈驅動貿易金融價值創新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體系的繁榮發展將區塊鏈技術推向了公眾的視野。

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底層技術框架,使用分佈式節點和共識算法來產生並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加密後有序鏈接的數據區塊來驗證和存儲數據,使用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來操作數據。

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哈希算法和時間戳技術,分別賦予了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術能力;區塊鏈的合約機制、驗證機制和共識機制,則形成了其自動履約、信息公開透明安全、去信任化的特征。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被列為需要加快孕育和跨界融合的顛覆性技術及戰略前沿技術,其特有的技術能力和治理機制,能夠為貿易金融行業帶來顛覆式創新,形成新的價值網絡。

具體體現在,構建了區塊鏈驅動發展的創新能力系統、激發需求與活力的創新動力系統、支撐再造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的創新生態系統這三大系統,並實現了『創新動力系統—創新能力系統—創新生態系統』三大要素的協同,形成了『三位一體』框架《見圖1》。

區塊鏈驅動創新能力供給與動力需求相匹配,為構建貿易金融創新生態系統提供內生支持。

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優勢帶來創新能力供給:區塊鏈獨有的信任機制能夠催生一些新的貿易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得原本受限於信用評級的客戶能夠獲得金融機構的服務許可;區塊鏈上交易鏈的便捷性以及多節點的靈活組織架構,能夠改善一些傳統貿易金融活動煩瑣的組織模式,簡化其操作鏈路,使得組織和過程更簡潔,各部門協調運作更高效,為客戶提供更省時、更低價的服務;區塊鏈為貿易金融行業帶來新標準、新的產品研發模式和產品服務管理方式,使得貿易金融平臺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執行商業計劃,從而進行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

區塊鏈驅動創新動力激發,體現在市場、要素、創業活力等三方面。

動力需求同區塊鏈的能力供給相匹配,同樣為構建貿易金融創新生態系統提供內生支持。

區塊鏈技術催生了新的動力需求:首先,區塊鏈激發市場需求,商業銀行貿易金融服務范圍不斷擴大,並逐步拓展到長尾端的中小微企業,即長尾端客戶需求增加;其次,區塊鏈促進全要素創新,主體要素方面急需新的產品/服務、組織/流程、商業模式,動能要素方面對創新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服務性要素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對新領域展開宏觀指導及監督管理,環境要素方面需要更開放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與社會環境;最後,區塊鏈還激發了創業活力,一大批依托區塊鏈技術的新興公司正在崛起。

區塊鏈內生嵌入貿易金融創新生態系統,以區塊鏈的能力供給、動力需求為支撐,在基礎設施體系、平臺架構體系、應用架構體系、創新治理體系等4個方面發生變革。

基礎設施體系上,2020年,國家發改委將區塊鏈技術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一起,劃為中國數字化建設的新型基礎設施。

其中,區塊鏈技術能推動線上線下信息聚合協同:與網絡基礎設施結合,能構建安全的分佈式物聯網,提升通信效率和可信水平;與工業互聯網結合,能實現產業鏈供應鏈數據的精準采集和實時上傳。

平臺架構體系上,區塊鏈技術與雲計算技術結合,產生了區塊鏈即服務的雲服務平臺,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保證了項目開發的安全性;區塊鏈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還能幫助平臺建設信用體系。

應用架構體系上,區塊鏈技術能解決貿易信息真實性審核以及供應鏈信用傳遞問題,拓展了貿易金融業務應用場景,變革了傳統的應用架構。

創新治理體系上,區塊鏈的治理機制能為貿易金融生態中的收益分配、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智能監管等多個方面帶來創新。

3

區塊鏈促進貿易金融平臺發展

3.1 貿易金融平臺發展背景

傳統貿易融資業務模式存在信息不透明、核驗成本高、授信局限性大、監管手段缺失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貿易金融數字化應運而生。

貿易金融數字化1.0階段,主要實現了傳統業務的數字化,如承兌匯票、票據類業務的電子化,信用證、保理等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電子化等。

貿易金融數字化2.0階段,市場出現了分別以供應鏈上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科技公司等不同主體為主導,圍繞業務場景構建的數字化貿易金融平臺。

這些貿易金融平臺在線下業務電子化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互聯網平臺思維、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整合了貿易金融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拓寬了貿易金融業務場景。

3.2 區塊鏈賦能貿易金融平臺

區塊鏈的上述技術能力和治理機制,能夠提升貿易金融平臺的核心服務能力和治理監管能力,為當前貿易金融存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貿易金融平臺的核心服務能力是指平臺從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角度為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區塊鏈的分佈式結構和技術原理使其具有數據透明、難以篡改等特性,從而提升貿易金融平臺的『三流』能力。

3.2.1 物流層面。

區塊鏈可以實現物資的實時追蹤,保證貨物的安全交付。

分佈式賬本技術所賦予的去中心化和難以私自篡改的特性,保證了物流信息的真實可信。

借助區塊鏈平臺,所有交易主體都可以記錄下每一階段物流環節的物流信息,從而在數據角度實時追蹤產品的流通狀態;結合物聯網技術,還能進一步實現物流信息穿透,在實物角度實現貿易貨物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全產業鏈、多維度的信息實時監控。

時間戳技術所賦予的可追溯性則可以幫助建立物流中的責任明確機制。

若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問題,通過區塊鏈上的電子證據,可以快速追溯到貨主、物流公司、保險公司、海關等各交易環節的主體,高效辨明各主體責任、界定責任方,推動後續的理賠處理和商品交接流程。

3.2.2 資金流層面。

區塊鏈能夠助力貿易鏈上資金高效、低成本地流轉。

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加快金融機構的放款速度。

區塊鏈技術去信任化的特性,保證了貿易金融中各類提單、臨時發票、原產地證、貨物運輸保險單、債權憑證等紙質單據上鏈後的真實可信、可追溯,大幅降低了金融機構審核業務真實性、評估企業信用的難度,縮減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借助智能合約技術,可提前設定融資協議的風險預警和還款條件,降低金融機構資金安全風險,從而提升金融機構的批貸、放款速度。

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降低資金流轉的成本。

點對點支付大幅降低了跨境支付和結算過程中因資金劃轉帶來的系統維護成本、人工操作成本等交易成本,以及金融機構手續費、外匯匯率等交易費用;還解決了跨境結算通常不是實時進行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跨境交易的速度。

3.2.3 信息流層面。

區塊鏈技術還能同時保證可靠信息的共享和對關鍵隱私信息的保護。

分佈式賬本使得區塊鏈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存儲了全局統一的數據,共識算法提供了多個不同節點對數據操作的多方共識驗證,這些和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一起構建出安全可信的信息共享通道。

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息的隱匿機制,可以保護企業運作的關鍵隱私信息;同時非對稱加密技術提供的信息密鑰機制,可以僅將關鍵信息披露給所需要的主體;聯盟鏈中,隻有獲得授權的成員可以加入網絡,根據權限查看信息,做到鏈上信息可視且隱匿可控。

3.3 區塊鏈提升貿易金融平臺的治理與監管能力

區塊鏈技術可以提升貿易金融平臺的治理及監管能力,具體表現在基於價值鏈的收益分配機制、去中心化的多元生態協同機制和高效智能的政府監管體系等3個方面。

3.3.1 區塊鏈技術能夠促進貿易鏈上的收益分配公平化。

企業外部的縱向價值鏈包括供應鏈上下遊的供應商、核心企業、顧客等多個主體,借助區塊鏈技術,可以構建一條真實可信、可追溯的價值鏈條。

每個參與主體均為節點,記錄並存儲貿易鏈中交易和生產的全部數據。

時間戳技術保證了鏈上數據完整真實、可被追溯。

通過價值鏈分析,可以明確各個參與主體的成本分攤情況和對最終產品價值的貢獻度,減少不對稱性,從而提供準確的績效評價,驅動鏈上企業收益分配公平化。

智能合約的自動化觸發和執行、處理過程全程透明、處理結果不可篡改等特點,則可保證主體之間的分配契約能夠準確高效執行,並且不會產生爭議。

3.3.2 區塊鏈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公共服務部門等完善多元主體協作機制。

區塊鏈的驗證機制使得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同時在多個節點記錄物流信息、倉儲信息,每個成員都能夠直接查看節點上的公開數據,實現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根據末端反饋的銷售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還可以及時調整生產方案,指導供應鏈柔性生產。

區塊鏈的分佈式架構還有助於貿易金融生態中多主體之間的數據共享,企業、銀行、物流、海關、倉儲等不同主體根據權限享有數據並實時更新,以解決不同部門因業務定位、管理模式不同而產生的協調困難的問題。

3.3.3 區塊鏈技術有助於完善政府監管體系。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是指數據上的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去監管』。

相反,區塊鏈信息公開透明的特性反而能夠降低政府監管的難度和成本,實現對貿易金融業務的全盤、實時監控。

通過植入監管探針,監管部門可以及時獲取有效數據,跟蹤監控每一筆業務的資金流向、原材料采購、商品的制造、物流等;與此同時,還能夠基於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的可信貿易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靈活制定監管統計指標,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監管體系。

4

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案例分析

4.1 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現狀

4.1.1 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簡介。

為了解決當前貿易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協作水平低、金融服務增值弱、監管與風控難』等問題,防止金融欺詐,防范金融風險,落實『放管服』的具體要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於2018年9月推出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PBCTFP,以下簡稱『貿金平臺』》,旨在借助區塊鏈等新興的數字技術創新貿易金融產品形態,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將數字化監管貫穿於業務始終,讓信息更互通、信任更徹底、監管更智能,以實現貿易金融數字化從2.0平臺階段向3.0生態階段的轉變,打破平臺之間的『數據孤島』,打造跨鏈生態。

當前,貿金平臺已經上線並運行了供應鏈多級應收賬款融資、央行再貼現快速通道《微票通》、稅務備案服務貿易便利化、跨境貿易融資、國際貿易貨款監管等多項業務場景。

4.1.2 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優勢與成效。

國內已有不少針對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領域各類場景的區塊鏈應用方案,多由商業銀行或金融科技公司設計,如平安銀行的SAS區塊鏈平臺,中國工商銀行的工銀璽鏈區塊鏈服務、智慧貿金平臺,浙商銀行的數字匯票等;部分產品由地區政府部門共同發起或參與,如深圳市稅務局的區塊鏈電子發票,天津海關的TBC區塊鏈跨境貿易直通車,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跨境業務區塊鏈服務平臺等。

貿金平臺的定位與以上平臺或產品有較大的區別:相比於由一家商業銀行或一家科技公司設計的商業性、營利性平臺和產品,貿金平臺的定位為貿易金融基礎設施,其與各貿易主體、金融機構等貿易商、營利機構不構成競爭關系;與同是政府部門發起建設的平臺相比,貿金平臺是一個跨場景、非地方性的平臺,而其他產品或由地方政府發起、受地域限制,或場景單一。

基於定位的本質不同,貿金平臺在以下3個方面具有優勢。

①業務模式。

貿易金融基礎服務設施的定位,賦予了貿金平臺共享、開放的特征。

在多數平臺僅支持有限業務場景、未考慮跨境業務需求的情況下,貿金平臺在設計之初就面向境內境外兩個市場,且其多層架構支持後續適配不同的業務場景。

②專業技術。

貿金平臺是完全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平臺,其所在的科技部立項項目是國家層面支持力度最大、層次最高的區塊鏈平臺項目,重點在區塊鏈核心技術和多元公共數據的安全整合、交叉驗證等核心技術上進行突破。

③數據來源。

無論是由銀行、科技公司建設的貿易金融平臺,還是由地方性政府或單一政府部門發起建設的貿易金融平臺,所接入的數據或是受到部門的限制,或是受到地域的限制。

貿金平臺因其中立性的定位,在實現多主體接入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擁有多政府部門、全局性的數據來源。

目前,貿金平臺已經實現了境內對征信、銀行、工商、稅務、海關等數據的合規可控訪問,境外與官方貿易金融平臺《如香港貿易聯動平臺》互聯互通。

貿金平臺不斷吸納各方參與主體,拓展資源體系,與境內外貿易服務平臺展開廣泛協作。

截至2021年10月,參與貿金平臺推廣應用的銀行已經達到50家;貿金平臺實現了與2家境內貿易服務平臺《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中登網、東方口岸科技有限公司——海關數據平臺》、1家境外貿易服務平臺《香港貿易聯動平臺》的互聯互通。

此外,平臺業務增長迅猛,目前累計實現業務上鏈超過5萬筆,累計業務量超過2 249億元。

貿金平臺給合作企業帶來的價值,主要體現為企業辦理貿易融資的效率大幅提升。

紙質文件的電子化以及數據上鏈為商業銀行的業務處理、數據核驗節約了大量時間,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借助貿金平臺,企業辦理貿易融資所需時間從線下10多天縮短到了20多分鐘,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降到6%以下。

4.2 典型應用——多級應收賬款融資:重構供應鏈信用體系,多級傳導核心企業信用

傳統供應鏈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痛點首先是鏈上信息不透明造成的信用問題,應收賬款的真實性難以確認;其次是傳統票據不可拆分導致融資局限於一級供應商,二級及以上供應商融資困難。

區塊鏈技術和供應鏈的融合,創新了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出了雙鏈金融模式,其具有數據可信、可穿透監管的特點。

貿金平臺的多級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即是雙鏈金融的典型應用,通過區塊鏈技術賦能,將核心企業授信額度通證化、應收賬款信息上鏈,解決了應收賬款的確權、信用分割和傳遞問題。

貿金平臺的多級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流程如圖2所示。

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在銀行擁有授信額度,由核心企業填寫應付賬款的簽發信息,對應付賬款確認函文件進行客戶簽章,貿金平臺將簽章上鏈,完成核心企業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款簽發過程;供應商在貿金平臺上收到該筆應付賬款簽發信息後,填寫應收賬款信息,進行客戶簽章,完成該筆應收賬款的確認,同時由貿金平臺將簽章上鏈。

一級供應商直接從核心企業處獲得應收賬款後,可以對應收賬款進行拆分,轉讓部分賬款給二級供應商,以此類推,每一級供應商都可以把自己收到的應收賬款拆分繼續轉讓,也可以通過應收賬款向銀行發起融資申請,在銀行受理且審批通過後,由核心企業到期還款。

區塊鏈技術驅動貿易金融發展路徑研究——以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為例。

借助該業務,中小企業能快速獲得融資,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賬期得以延長,銀行降低了貿易信息審核成本、拓寬了客戶范圍,監管部門能夠全程監控、及時幹預。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該業務將核心企業的融資信用逐級傳導到末端的N級供應商,解決了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信用不足的問題;原本達不到銀行融資標準的企業,也能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獲得貸款。

與獨立融資相比,該業務大大提升了融資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

對於核心企業而言,該業務重構了供應鏈的信用體系,降低了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提升了供應鏈資金周轉效率;同時核心企業可以與供應商協商延長賬期,獲得更多利潤。

對於銀行而言,業務辦理過程中信息簽章上鏈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降低了銀行的數據審核成本;通過分佈式賬本在各節點的數據備份使銀行間的授信、用信情況相互透明,避免了一單多融的情況;加入貿金平臺還能幫助銀行擴大客戶受眾面,增加獲客渠道。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借助貿金平臺,監管部門能夠監控簽章上鏈等業務全過程,實現對異常數據、存疑數據的自動預警,及時幹預業務的進行。

5

展望

以貿金平臺為代表的區塊鏈貿易金融產品與平臺,為區塊鏈驅動貿易金融發展的應用實踐做了良好的示范。

在平臺設計與產品開發之外,建議各方關注以下3個方面,為貿易金融數字化發展提供環境支撐。

5.1 建立技術標準,形成區塊鏈核心技術優勢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尚存在擴容和性能問題,跨鏈互操作、隱私安全保護、數字身份等關鍵核心技術也有待進一步研發突破。

應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合作,搭建產學研交流平臺,解決金融區塊鏈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建立技術標準,打造中國在區塊鏈核心技術上的優勢,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領域的實踐應用。

5.2 完善監管體系,實現金融創新與監管治理相結合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創新屬於金融科技范疇,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監管空白,應從政策規范、技術手段等多方面完善監管體系,實現貿易金融創新與監管治理的有機結合。

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應制定監管規則與行業標準,做好事前監管;貿易金融平臺與產品應借助技術手段實現事中實時監控與風險預警;監管部門做到事後緊急幹預,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防范風險。

5.3 構建貿易金融生態,促進生態主體互利協同

貿易金融數字化2.0平臺階段,各金融服務平臺以場景為主,缺少互通標準和信任機制,貿易金融仍然存在『數據割裂』『缺乏協同』等問題。

因此,需要在平臺基礎上構建貿易金融生態,向貿易金融數字化3.0生態階段轉變。

以貿金平臺為例,由貿金平臺提供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構建以有貿易和融資需求的企業為核心,由金融機構提供融資和交易服務,由中介機構提供配套服務,由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保障金融秩序的貿易金融生態系統。

通過為企業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與境內外平臺互聯互通,加強數字化監控與宏觀審慎監管,促進生態主體間互利協同、合作共贏。

周偉華,博士,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數據分析和管理;徐薇潔,碩士,研究方向:供應鏈金融、數據分析和管理;胡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應鏈金融。

本文刊發於《創新科技》雜志2022年第1期。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