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尋寶』是在毀環境害孩子。

原標題:『挖礦尋寶』是在毀環境害孩子

坑洞遍野、山體裸露、植被倒地……近來,京郊一帶興起『挖水晶熱』,每逢節假日,不少父母帶著孩子以及各種打著『地質研學』之名的商業團便湧向山裡,掘地三尺、四處挖『寶』,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北京郊區山多林茂,清幽之地眾多,前來打卡的市民更是絡繹不絕。

可話說回來,親近大自然是好事,但不能以糟蹋環境為代價。

就拿走偏的『挖寶遊』來說,或許一些人覺得敲敲打打沒多大事,可殊不知,淺山區生態極其脆弱,無節制挖洞不僅會讓表皮山體受損,在雨季也易引發地質災害。

生態環境經不起任性破壞。

為遏制類似行為,相關方面也拿出了不少針對性舉措。

比如,在進山幹道設置卡口,在山體周邊設置『嚴禁私挖盜采』警示牌,以及對攜錘帶鏟的市民進行勸導,等等。

但既有這些舉措總體還屬於『防君子不防小人』,對那些執意要『挖這一鏟子』的人來說,震懾效果十分有限。

要看到,法律雖然規定挖礦毀壞植被會吃罰單,但並不適用於這種以個人為主體的『挖寶遊』,在相應處罰上也難有真正痛感。

一來二去,大家便不以為意了。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不文明行為,好言相勸往往沒有力量,唯有制度規矩真嚴真管,才有足夠的壓力去糾正小節。

眼下,各大景區陸續出臺『黑名單』等約束機制,旅遊不文明行為隨之減少。

但山郊野外等『沒人管』地界,卻往往淪為不文明行為高發區。

對此,尤須優化規制方式,比如,提升信用懲戒制度的影響范圍、處罰力度,比如發揮群眾『隨手拍』的監督作用,讓不文明醜態無處遁形。

總之,不厭其小、不厭其細,堅持糾小節,文明才能化為自覺。

帶孩子親近自然利於成長,但破壞環境的戶外遊有害無益。

家長們當發揮引導作用,帶孩子以正確的方式擁抱戶外,這才是給孩子的有益成長課。

《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