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校園挖礦隊』:1年挖出18個寶藏項目。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是促進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左右,而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為60%至70%。

這就意味著,大量科技成果還處於沉睡狀態。

為了喚醒這一沉睡的富礦,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成果轉化基地成立了一支迷你『挖礦隊』,並派駐到大學擔任『駐校技術經理人』,在科研一線常態化『挖礦』。

入得了實驗室、上得了談判桌、進得了生產線,駐校技術經理人在研發方、投資方、實施方三方之間穿梭自如,作為一支『行走的黏合劑』,推動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為何挖?

致力於破解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

『兩張皮』現象

從技術成果到產品產業的距離有多遠?業內有『死亡峽谷』的說法。

一方面,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排隊等轉化,卻因對於企業需求、市場需求把握不清顯得『不接地氣』,難覓市場青睞;另一方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技術難題『無米下鍋』,亟需高校或科研院所給出及時方案。

『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 ‘兩張皮’現象是普遍性難題』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副主任林松在談到為何試點駐校技術經理人工作機制時表示。

破解『兩張皮』現象,需要駐校技術經理人深入一流高校、挖掘重點成果、促成轉化合作。

誰來挖?

開展『駐校技術經理人』試點

在高校全天候蹲守

去年以來,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和合作夥伴共同開展『駐校技術經理人』試點,先期在四川大學派駐兩名駐校技術經理人。

這兩名駐校技術經理人可謂精挑細選。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具有流程長、環節多、利益相關方復雜等特點,一個完整的技術轉移,需要投資人、企業家、技術經理人、律師、技術專家等多方協作。

駐校技術經理人身兼數職,需要從技術轉移的全流程來考慮。

他們必須擁有良好的技術背景,能夠敏銳地意識到哪裡有『礦』可挖;又能緊密地貼近市場,獲悉企業最需要的『富礦』。

『工資社保基地來繳,派他們到川大全職上班』林松透露,派駐到四川大學的兩名駐校技術經理人,本身就畢業於四川大學,對校園環境更為熟悉,對各實驗室更了解,更容易獲取教授的信任。

從工作模式來看,駐校技術經理人作為前端『探頭』,深入接觸師生團隊,挖掘一手高校科技成果,形成了項目『觸達-評估-培育-轉化-孵化』的服務能力,這對後期的落地轉化至關重要。

『科研成果轉化一定要從市場的角度來推動,』林松表示,駐校技術經理人的試點的本質是技術轉移機構與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渠道,將機構掛靠的技術經理人,專職派駐到高校院所實驗室和學校雙創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部門協助工作,從而讓他們在一線常態化『挖礦』。

能不能最終打磨出『寶石』,瞄準目標持之以恒地『挖礦』必不可少。

如何挖?

構建起涵蓋前端項目觸達

後端落地轉化全生命周期服務鏈

光是前端項目觸達還不夠,駐校技術經理人的背後還有一支團隊來負責後端落地轉化。

目前在四川大學駐校技術經理人全職在校內辦公,協助川大創新創業學院完成『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協助部分學院進行科技咨詢、項目評估、轉化路徑規劃等工作。

以賽事和服務為抓手,觸達學校上百項創新創業項目。

校內定期舉辦小型的『川大-菁蓉碰創匯』系列成果路演對接活動,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邀請投資人、孵化專家、教授走進校園共同輔導項目團隊,會後跟蹤走訪,確保能更深入地挖掘項目,落地轉化。

『前端技術經理人在校內負責挖掘項目、對接需求,後端就需要一個完整的載體和團隊來提供全鏈條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支撐』林松介紹,圍繞前端項目觸達、後端落地轉化的服務鏈,在省科技廳、成都市科技局和高新區管委會的支持下,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和種智孵化器、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等在成都高新區菁蓉匯共同成立了成都高新成果轉化基地,為駐校技術經理人在高校院所挖掘轉化的項目提供一對一的轉移轉化咨詢、資源對接、孵化創投、產業培育等一站式服務,為落地轉化的企業培育保駕護航。

成都高新區菁蓉匯

成果如何?

前端跟進了60餘個項目

已成功孵化了18個項目團隊

記者了解到,通過一年的試點,通過駐校技術經理人挖掘校內科技成果,對接市場需求,前端跟進了60餘個項目,已成功孵化了18個項目團隊,其中4家拿到首輪融資,涉及新材料、節能環保、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場前景。

『帶著企業需求和高校院所的研究團隊深入接觸,有效實現供需雙方的精準對接,真正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就是我們想要挖的’寶礦’』林松表示。

成都商報-成都發佈記者 | 鐘茜妮

成都發佈編輯 | 格子